印度教與佛教
柬埔寨最早的宗教是印度教,於公元一世紀時傳入,對古柬埔寨人的生活、藝術、語言具有深遠的影響。直到公元十二世紀末,由於吳哥王朝中功勳彪炳的闍耶跋摩七世篤信佛教,小乘佛教才逐漸取代了印度教,甚至在1219~1243年間,繼位的因陀羅跋摩二世還以佛教為吳哥王朝的國教。不過,其後的闍耶跋摩八世又改奉印度教,並且移走前朝的佛教雕像和文物,後來也還有幾次印度教與佛教相互更迭的歷史,因此在吳哥遺址中,經常可以看到許多佛教與印度教文物並列的現象,也有些君王因為信仰不同,而大舉將廟宇浮雕中異教神像抹去的狀況。
目前柬埔寨民間的信仰,除了少數信奉回教以及近代小部分的天主教和基督教徒外,小乘佛教是主流宗教。當地習俗年輕男性大多會剃髮為僧,3個月後就可以還俗,一來為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,二則可以從中修持自己的操守和品德。
三大神祇
印度教有三大主神:梵天(Brahma)是創造之神。濕婆(Siva)是毀滅之神,祂也同時是再生、轉化之神。毗濕奴(Vishnu)是保護之神,祂是吳哥最常見的神像,坐在蓮花上,擁有四隻手臂(有時會變八隻),四支手臂分別拿著不同的神器,金環、法螺、蓮花以及神杵。
主神之下有兩大對立的神系:善神提婆(Deva)及惡神阿修羅(Asura)。
伽魯達(Garuda)是印度神話中的一種巨鳥,為毗濕奴的坐騎,中文譯為金翅鳥或大鵬金翅鳥。
那伽(Naga)的外表似巨蛇,有一個頭或多個頭(必為奇數,最多9個頭)。在佛教引進中國時,那伽被視為龍,在柬埔寨亦同。那伽在東南亞多被視為有靈性的生物,是泉水、井水和河流的保護神,能造雨帶來豐收,但也會帶來如洪水和乾旱等災害。
伽魯達與那伽同列佛教中的天龍八部。在佛教與印度教傳說中,伽魯達與那伽是死敵,伽魯達以那伽為食,但那伽有毒,最後伽魯達因累積毒素過多而死。吳哥遺跡中,經常看到Garuda抓著宿敵Naga的浮雕,在暹粒的街頭或飯店前庭,也常看到Naga造型的建築式樣。
乳海翻騰
在印度神話中,神祇之間也是經常爭戰不休。衪們的壽命雖比凡人長久,但終究也有生老病死,眾神們一直被這個問題困擾著。
有一次善神提婆和惡神阿修羅發生激烈的爭執,梵天(創造神)為了調停這場爭執,就與阿修羅和提婆一起商議,最後大家決定同心協力去攪拌乳海(Ocean of Milk),就可以令大海出現長生不老的甘露,這樣大家都可以得到好處,也可以停止爭鬥。
祂們把宇宙最高的山須彌山當成攪拌棒,毗濕奴神(保護神)化身成靈龜,頂著須彌山當作支點,把七頭巨蛇那伽(Naga)纒在山腰當成轉動的繩索。九十二個阿修羅拉著巨蛇的頭,八十八個提婆拉著巨蛇的尾 ,不斷來回拉扯轉動須彌山,用來攪拌乳海使其翻騰。
經過千年翻攪,乳海逐漸枯竭。此時,巨蛇卻忍受不了拉扯的劇痛,口中噴出大量毒液,毒液濺到地上匯聚成江河,流入大海,毒害三界眾生。濕婆不忍讓眾生受苦,只好硬生生地將毒汁吞進口中,毒性劇烈的汁液流經濕婆的咽喉,把濕婆的脖子燒成青黑色,因此,濕婆又被印度人稱為「尼拉坎陀」,就是青頸的意思。
最後,裝著甘露的瓶子終於出現了,但是卻被動作比較快的阿修羅一把搶走,毗濕奴(保護神)擔心阿修羅喝了甘露會不利諸善神,於是將乳海濺起的浪花幻化成無數的飛天仙女(Apsara)。這些飛天仙女有著曼妙的姿態,美麗的服飾裝扮,赤裸著上身,戴著臂飾及項鍊,赤腳跳著誘人的舞蹈。
好色的阿修羅們一看到這些美麗的仙女,全都呆了,完全忘了長生不老的甘露。善神們趁著阿修羅魂不守舍之際,搶過甘露一一服下。但是有一個神智比較清醒的阿修羅,眼看甘露要被善神們喝完了,偷偷化身為善神,排隊也喝了一口,但是甘露才吞到喉嚨,還沒下到肚子呢,卻被天上的日神及月神看出祂是冒牌的,立刻告知毗濕奴,毗濕奴趕緊砍下他的頭。
這個阿修羅的身體馬上死去,但頭部已經喝到了甘露,所以頭部並沒有死。這個頭知道是日神、月神打的小報告,害他功虧一簣,於是恨之入骨,從此就一直追著日神及月神,追到時就把祂們吞進口中。但是因為這個阿修羅的喉嚨已經被砍斷了,所以吞進去的日月神還是會從喉嚨的洞口跑出來,這就是日蝕和月蝕的原因。
翻騰的海水中湧出了魚、蝦、鱷魚及各種寶物,長著三個頭的白象也在乳海中浮現,後來成為因陀羅神(Indra)的坐騎,因陀羅是善神的領袖,祂同時也是雷神及戰神。這個故事因此被認為是印度教創世紀的故事。這個故事的畫面成為吳哥最為人熟悉的圖象,出現在各處古蹟建築中,也出現在他們的舞蹈裡。
吳哥寺廟年代與建造君王
657-681:闍耶跋摩一世(Jayavarman I),從西元400年真臘建國後此時最強盛,在位晚年,分裂為水真臘和陸真臘兩國,轄境大致為今日的柬埔寨和寮國,隨即衰敗。
802-850:闍耶跋摩二世(Jayavarman II),脫離爪哇統治,重新建立國家。
877-889:因陀羅跋摩一世(Indravarman I),在羅洛士河畔建都,修築第一座寺廟神牛寺。
889-910:耶輸跋摩一世(Yasovarman I),首位選擇吳哥作為國都的國王,修建羅蕾寺。
944-968:羅貞陀羅跋摩二世(Rajendravarman II),建東梅蓬寺、變身塔。
1002-1050:蘇利耶跋摩一世(Suryavarman I),疆域開始大肆擴張。
1050-1066: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(Udayadityavarman II),建巴芳寺。
1113-1150:蘇利耶跋摩二世(Suryavarman II),弒叔君陀羅尼因陀羅跋摩一世奪得王位,遷都吳哥,大興土木,建小吳哥為太廟,建塔瑪儂寺,此為帝國極盛時期。
1150-1160:陀羅尼因陀羅跋摩二世(Dharanindravarman II)
1181-1215:闍耶跋摩七世(Jayavarman VII),建巴戎寺取其微笑面容;紀念父親陀羅尼因陀羅跋摩二世建寶劍塔;紀念母親建塔普倫寺;癲王台初建。
1243-1295:闍耶跋摩八世(Jayavarman VIII),癲王台擴建。
1431:暹羅攻破國都吳哥,真臘遷都金邊,次年,吳哥窟被高棉人遺棄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