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圖-伏見區.jpg

黃色星號-世界文化遺產。
紅色-寺院類景點;藍色-非寺院類景點;星號-賞楓分數達6分以上一級景點。

 

[泉湧寺] 御寺泉湧寺

位於東山三十六峰之一,南端的月輪山山麓,為真言宗泉湧寺派總本山,山號「東山」或「泉山」,本尊釋迦如來、阿彌陀如來、彌勒如來之三世佛。西元9世紀初期,「弘法大師」空海上人曾在此地結草庵,為法輪寺之源起;1218年月輪大師在寺中營造堂院時,因挖掘出湧泉,而將寺名改為泉湧寺,此泉水至今仍持續湧出不歇。1242年四条天皇去世後,葬於泉湧寺後方的「月輪陵」陵寢;在此之後共有14代天皇皆安葬於此,另還有39座皇妃、親王之陵墓。因作為皇室的菩提寺,而被尊稱為「御寺泉湧寺」。

寺內的「舍利殿」供奉著自南宋迎來的佛牙舍利;與佛牙舍利一同迎來的「楊貴妃觀音像」為重要文化財,安奉在「楊貴妃觀音堂」,據傳每100年才公開展示一次,上次是1955年;「月輪陵」不開放參觀,但能在陵前參觀、拍照。寺內的楓葉不多,主要集中在庭園內,但庭園與御座所、海會堂要另收300円特別拜觀費才能參觀。

開放時間09:00-16:30門票500円。庭園、御座所、海會堂另收300円特別拜觀費。
交通:市巴士 泉涌寺道站 徒步10分;京阪電 東福寺站 徒步16分。

平面圖-泉涌寺.gif

 

[今熊野觀音寺]

西元812年,嵯峨天皇命「弘法大師」空海上人所建的今熊野觀音寺,為「西國三十三所」第15番觀音靈場,可祈求厄除、智慧、治癒頭痛,主奉「十一面觀世音菩薩」,身長18吋。西國三十三所又稱為「西國三十三箇所」,為近畿地方二府四縣內的33個觀音寺院,今熊野觀音寺排第15,清水寺則為16

「熊野權現」是熊野三山的祭神,與今熊野觀音寺的起源有關。空海上人自唐朝學法歸國後,見東山有祥雲光照之象,於是前往東山,在山中遇到一位白髮老翁,告知有尊一寸八分的觀世音像,為天照大神所作,現身於此普渡眾生。老翁語畢後將「十一面觀世音菩薩像」和寶印交給了空海上人,並說道:「我是熊野權現,永為此地的守護神」後消失無蹤。空海上人心有所感,雕刻了一座一尺八寸的十一面觀音像,並將小觀音像放置其中,並築草庵供奉,此為空海上人建寺之初衷。

寺內四季皆美景,春天有梅和櫻,秋天有楓葉可賞,尤以秋楓為最。造訪今熊野觀音寺一般會在「泉涌寺道站」下車,下車後會先進入泉涌寺的參道,經過一座紅色的「今熊野」鳥居橋後就可抵達。進入寺門後,會先見到「子護大師像」,能祈願保護孩童的健康、安全、學業;「本堂」即空海上人所結的草庵所在,也是遇到熊野權現之處,因此「十一面觀世音菩薩像」即供奉在堂內。

開放時間08:00-17:00門票:無。
交通:市巴士 泉涌寺道站 徒步12分。

 

[東福寺]

與永觀堂並列京都最重要賞楓名所的東福寺,為臨濟宗東福寺派大本山,山號「慧日山」,本尊釋迦如來,為「京都五山」之一。西元1236年,鎌倉幕府重臣九條道家為了安放高達五丈的釋迦佛像而下令興建;因仿造奈良寺院,而取奈良的東大寺、興福寺各一字做為寺名。

國寶「三門」為現存最古老的禪寺山門,1425年室町幕府四代將軍足利義持所重建。高22米共兩層,上層供奉著釋迦如來和十六羅漢像。寺院數度遭逢火災後,目前的建物中除了「三門」外、僅存禪堂、東司、浴室為室町時代建物,亦均為現存最古老的相關建物;「東司」為寺院中的廁所名稱。

「方丈」重建於1890年,四周圍繞的「本坊庭園」為枯山水式庭園,又稱「八相の庭」,共區分為東、南、西、北四個小庭,是作庭名人「重森三玲」1939年的創作,希望重現鎌倉時代的樸實禪道。以下庭園照片均取自官網

東庭:以建築「東司」後剩餘的石材,在青苔原中佈置著一片砂池,立在砂池中的七根圓形石柱,象徵北斗七星。

南庭:以砂為海的「荒海」之上,有四個座石組仙島,從東到西分別為瀛洲、蓬萊、壺梁、方丈;西面右側角落,則分佈著五座佈滿青苔的聖山。

西庭:長著青苔和杜鵑花,植株修剪成方格圖案,取「井田」之意涵。

北庭:以青苔和石頭組合為小方格陣,並借景「通天橋」和溪谷「洗玉澗」。

 

溪谷「洗玉澗」橫向貫穿整個寺院,「東福寺三名橋」臥雲橋、通天橋、偃月橋跨過「洗玉澗」,連接寺院的南北兩個部份;北端最主要建築為開山堂和一座池泉鑑賞式庭園,庭園面積不小,結合了禪宗庭園的枯山水,以及武家庭園的松樹池景。

楓葉時節,「洗玉澗」滿是楓紅,臥雲橋、通天橋都被滿滿的楓紅包圍、吞食,是京都最著名的賞楓景觀。東福寺的賞楓人潮非常擁擠,建議千萬不要在假日前往。

開放時間08:30-16:30門票400円。「本坊庭園」須另付拜觀費400円。
交通:市巴士 東福寺站 徒步12分;京阪電  鳥羽街道站  徒步9分;JR奈良線 東福寺站 徒步13分。

平面圖-東福寺.jpg

 

[光明院]

光明院建於1391年,為東福寺的眾多塔頭寺院之一。

光明院以枯山水式庭園「波心の庭」而聞名,此庭院是20世紀作庭名人「重森三玲」的作品,庭園的主要元素是白砂、苔原、石頭,其中三塊立石被稱為「三尊石組」。在初夏時節,種植在庭園背面的杜鵑花和桔梗開花時,仿若為庭園映照著繽紛虹彩,因而有「虹之苔寺」的別稱。庭園中也有些楓葉。

位於高處的茶亭「蘿月庵」亦為「重森三玲」所設計,茶亭形狀像是升起的月亮,能俯瞰整座庭園。

開放時間08:30-16:30門票:自由捐獻,建議價格為300円。
交通:市巴士 東福寺站 徒步13分;京阪電  鳥羽街道站  徒步5分。

 

[伏見稻荷大社] 稻荷神社

位於伏見區稻荷山的伏見稻荷大社,是遍及日本各地四萬多所稻荷神社的總本社。相傳伏見稻荷大社建於西元711年,用以祭祀「秦氏」世代以來的守護神,即農耕之神「稻荷神」,當時將神社命名為「伊奈利社」,「伊奈利」為日語「稻生」音譯。由於農業與民生息息相關,稻荷大社的香火鼎盛,也擴及做生意的商家前來祭拜;自江戶時代開始,信眾到神社祈願並捐款豎立鳥居,以表達對神明的敬意,此舉蔚為風潮,使得伏見稻荷大社境內,逐漸豎立起數量驚人的大小鳥居,後來便以「千本鳥居」的稱號聞名於世。現存鳥居中,最早的可追溯至明治年間。

本殿重建於1499年,為重要文化財。從本殿後方開始一路往山頂走,沿路有數不清的鳥居,而「千本鳥居」主要就是指本殿後方最密集的這一段,一般遊客走完「千本鳥居」後就會折返,或是從「熊鷹社」走另一條路下山;若要走上標高233米的山頂,大約需要一個半小時。朱紅色的鳥居背面書寫著捐贈者的姓名或公司名稱,和捐贈日期,正面則只有高處的「奉納」二字,因此朝正面走在密集的紅色隧道中,陽光隨著鳥居間透入微光,綿延沒有盡頭,是此地獨有的絕妙體驗。伏見稻荷大社也因為特殊的「千本鳥居」景觀,在tripadvisor的京都景點中排名第一,還勝過第二、三名的金閣寺、清水寺。

位在「千本鳥居」之後的「奧社奉拜所」,有顆「おもかる石」輕重石,可在許願之後捧起,如果石頭的重量比想像的還輕,則許願可望實現。由於狐狸的主食為兔、鼠等經常破壞農作物的囓齒類動物,於是被農家視為稻荷神的使者,神社內可見到許多狐狸塑像,每一隻嘴裡所叼的物品都不同;狐狸、鳥居造型繪馬,則是神社內的另一項特色。

伏見稻荷大社的社家(神社內世襲的神職人員家族)曾出過多位學者,以江戶時代中期的國學者「荷田春滿」最知名,其舊宅仍保存在大社境內南側,並在旁邊另成立了「東丸神社」祭祀「荷田春滿」,可祈求學問和考試順利。

開放時間:不限。門票:無。
交通:京阪電 伏見稻荷站 徒步3分;JR奈良線 稻荷站 (特急不停此站)

平面圖-伏見稻荷大社.jpg

 

[醍醐寺]

西元874年,「聖寶理源大師」在上醍醐山遇到山神「橫尾明神」顯靈指點,得到了靈泉「醍醐水」,因此建造了一座小寺院供奉「准胝」、「如意輪」兩尊觀音像。後來因為醍醐、朱雀、村上三位天皇的信仰,從907年開始在寺中陸續建立了藥師堂、五大堂等「上醍醐」的寺院建築。926年起,開始在「下醍醐」建造釋迦堂等寺院,五重塔於951年落成後,完成了「下醍醐」的寺院建築。

醍醐寺名列京都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,為真言宗醍醐派總本山,在佛教史中上佔有重要地位,並與幕府政治中心關係密切,接連幾代住持都是由重臣「源浚房」家族擔任。1115年增建了「三寶院」後,確立了醍醐寺今日的整體規模。寺院內藏有許多國寶與重要文化財,其中列為國寶的建物有,「上醍醐」的清瀧宮拜殿、藥師堂,「下醍醐」的金堂、五重塔,「三寶院」的唐門、表書院。

上醍醐:醍醐寺的發源地。從下醍醐的末端「女人堂」出發,走2公里山道約1小時才能抵達。上醍醐以「准胝堂」為中心,有五大堂、藥師堂、開山堂、如意輪堂、清瀧宮拜殿等重要建築。

清瀧宮拜殿:國寶,重建於1434年。建築在山崖延伸出的懸吊工法,類似清水寺清水舞台的構造。

准胝堂:為「西國三十三所」的第11番觀音靈場,供奉著「准胝觀音菩薩」

藥師堂:國寶,重建於1121年。原供奉國寶「藥師三尊像」,以及「閻魔天像」、「帝釋天像」、「千手觀音像」等重要文化財,但現在都移往下醍醐的靈寶館保存。

五大堂:供奉著以「不動明王」為首的五大明王。

開山堂:現存建築由豐臣秀賴重建於1606年,是山上最大的殿堂。供奉著創始者「聖寶理源大師」像,兩側各有「弘法大師」像和第一代住持「觀賢」像。

下醍醐:以供奉本尊「藥師如來」的「金堂」為中心,金堂和五重塔均為國寶,另有清瀧宮本殿、祖師堂、不動堂、大講堂、女人堂、弁天堂等重要建築。

仁王門:又稱為西大門,豐臣秀賴重建於1605年;供奉的「仁王像」與建築本身均為重要文化財。

清瀧宮本殿:供奉醍醐寺的總鎮守「清瀧權現」的鎮守大殿,重建於1599年,列為重要文化財。

金堂:國寶,豐臣秀吉命人從紀州(和歌山縣)湯淺移建,於1600年完成。「金堂」位居下醍醐的中心,供奉著重要文化財「藥師三尊像」,兩側另佇立著「四天王立像」。

五重塔:國寶,為醍醐天皇敬祈冥福而建,由朱雀天皇始建於936年,於951年村上天皇任內竣工,高38公尺。第一層內部壁畫亦列為國寶,描繪著兩界曼陀羅及真言八祖,被認為是日本密宗繪畫的始祖;其中的真言八祖空海像,是現存日本最古老的空海畫像。

不動堂:供奉著以「不動明王」為首的五大明王;堂前為護摩道場。

祖師堂:建於1605年,供奉著開創真言宗的「弘法大師」空海上人,和開創醍醐寺的「聖寶理源大師」。

大講堂:以大講堂為中心,其周圍的園林、弁天堂、地藏堂、鐘樓、傳法學院等統稱為「大傳法院」,這些殿堂是在1930年為了紀念「醍醐天皇」一千週年忌辰,由「山口玄洞」居士捐贈建造的。大講堂內供奉著建造於平安時代晚期的八尺高「阿彌陀如來坐像」,以及「大日如來坐像」、「深沙大將」、「大黑天」、「地藏菩薩」。

弁天堂供奉七福神之一的「弁才天」。為寺內楓景最盛之所,深秋季節,火紅色的「天堂」倒映在水面上,與紅葉交相輝映。

成身院:供奉著上醍醐「准胝觀音菩薩」的分身。位於通往上醍醐的登山口的「成身院」,由於古時候的女性參拜者會從此處開始登山,而有「女人堂」之稱。

靈寶館:館內收藏的文物多達10萬多件,國寶和重要文化財就有4萬件之多,僅於春秋兩季開放參觀。

三寶院:醍醐寺的本坊「三寶院」建於1115年,作為歷代住持的居所。院中的唐門、表書院皆列為國寶;規模宏大的池泉回遊式庭園,為豐臣秀吉建於1598年,被列為特別名勝。三寶院的詳細介紹和照片,請參考中文官網

15984月,豐臣秀吉在此舉行「醍醐の花見」賞花大會,讓醍醐寺之名廣為人知。為了這次賞花大會,豐臣秀吉下令重修醍醐寺,並親自設計「三寶院庭園」;花期屆臨之時,1000多位王公貴族浩蕩從皇城出發前往醍醐寺,百姓爭相夾道觀賞,被稱作「豐太閤花見行列」,延續至今,醍醐寺在每年四月的第二個周日會舉行「豐太閤花見行列」祭典,模擬當時遊行景象,並在寺中重現賞花大會盛況。

由於醍醐寺自古即為賞櫻名所,櫻花季節的人潮盛況,就如同楓葉季節的東福寺一般。寺內的楓葉亦頗可觀,尤以「弁天堂」最盛,同列為賞楓名所。

醍醐寺寺區廣大,參觀門票的區分方式有點複雜。上醍醐600円;下醍醐分為三個區域,三寶院、伽藍(金堂、五重塔)、靈寶館各600円,「伽藍」是指仁王門之內的下醍醐區域,建議這個點是一定要參觀的;下醍醐的三個點有推出套票1500円,任選兩個點的套票則是1000円。

更多門票細節請參考中文官網。在日文官網中多了一條規則,春秋兩季之外的一般季節,三點套票為800円,但因為靈寶館僅在春秋兩季開放,所以應該實際上只有兩個點。

開放時間09:00-17:00門票600円。上醍醐、三寶院、伽藍、靈寶館各600円,有套票優惠。
夜間拜觀18:00-20:50門票1000円。必須上官網預約;2015年的開放日期為11/14()-11/30()
交通:地鐵 醍醐站 徒步14分,有付費巴士可轉乘。

此圖為官網的售票說明,綠色的上醍醐600円,粉色的三寶院、伽藍(金堂、五重塔)、靈寶館各600円。

平面圖-醍醐寺.jpg

上圖的紅色框框內為「上醍醐」,與「下醍醐」相隔約兩公里。

 

[毘沙門堂門跡]

西元703年,「行基」僧人奉文武天皇之命在京都御所北方創建「出雲寺」,為「毘沙門堂」之前身。1665年,「天海大僧正」的弟子「公海大僧正」將寺院遷移至山科區現址。18世紀初期,後西天皇的皇子「公弁法親王」在「毘沙門堂」受戒、隱居,之後「毘沙門堂」的住持就一直是皇族擔任,而這類寺院,一般會冠上「門跡」的稱號。寺內奉祀七福神之一的「毘沙門天」,與三千院、青蓮院、妙法院、曼殊院並稱「天台宗五門跡」。

毘沙門堂同為賞櫻、賞楓名所。楓葉時節,沿著參道兩側滿是楓紅,一路迎到「勒使門」前形成紅葉地毯;寺內的晩翠園、高台弁才天,亦皆佳楓景。毘沙門堂因地處偏遠,搭乘地鐵或京阪電車抵達「山科站」後,必須步行約20分鐘,但中途會經過東西向的「山科疏水道」,此處亦有楓葉可賞,在春季更是比「毘沙門堂」更勝一籌的賞櫻地點。

開放時間08:30-17:00門票:無。但宸殿、靈殿等室內區域收費500円。
夜間拜觀17:30-20:30門票800円。從2013年才開始舉辦,不確定是否每年都有。
交通:地鐵 山科站 徒步20分;京阪電 山科站 徒步20分。

 

更多京都旅遊資訊,請參考「京都自由行攻略」。

 


arrow
arrow

    airainjo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