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下吳哥窟景點介紹,是依照我們造訪的順序,原則上是大圈、小圈、外圈。

D02-136-巴芳寺
巴芳寺

 

大吳哥AngKor Thom

大吳哥城內有數座寺廟遺址,由南到北,由西向東依序是巴戎寺、巴芳寺、皇宮遺址、空中宮殿、鬥象台、癲王台、十二生肖塔。南門是現存的五座城門中保存狀況最好的,大部分的遊客都是由此進入參觀;在南門前的石橋兩側就是善神與惡神拔河的雕像,也就是乳海翻騰的神話。北門與東邊的勝利門也都可在經過時順道造訪,尤其勝利門旁邊有小徑,可爬上去近距離欣賞城門上方的微笑石刻。

 

巴戎寺Bayon

穿過南門後,就可見到道路盡頭的巴戎寺了。巴戎寺是大吳哥城中心,四個方向的道路交會於此,寺內共有四十九座佛塔,每座佛塔上頭都刻有當時國王闍耶跋摩七世的微笑面容,被譽為「高棉的微笑」,每一座塔都有四張笑臉分別代表慈、悲、喜、舍。

 

巴芳寺Baphuon(巴普昂寺)

巴芳寺位於巴戎寺西北側,是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建立,主奉印度教濕婆神,由三層須彌台構成。

巴芳寺的後面(西側)有小路可通往下一個景點,皇宮遺址與空中宮殿。離開前,記得看一下巴芳寺後方的大型臥佛。

 

皇宮遺址Royal Palace

皇宮遺址其實包含了空中宮殿、鬥象台與癲王台,整個遺址只剩下幾小片殘垣跟小門,鬥象台後方的入口比較完整些。整個大吳哥城的參觀路線是有規劃過的,跟著走就不會遺漏景點了;離開巴芳寺後1分鐘的路程就可以看到一個皇宮遺址的小門,穿過去就可以看到空中宮殿了。

 

空中宮殿Phimeanakas

空中宮殿的階梯非常陡峭,傳說國王每晚都必須到這裡與蛇精Naga行房,若國王一夜沒去,將招致災難降臨。

 

鬥象台Elephant Terrace

離開空中宮殿後往東走,迎來的是皇宮遺址的大門,穿過大門後就是位於皇宮前方的鬥象台,左右兩側大片平台都包含在內。鬥象台是舉行慶典儀式之處,每年在鬥象大會中勝出的大象,就能成為國王的坐騎。

 

癲王台Leperking Terrace

從鬥象台往北方走(出來後的左側),即可看到一旁的癲王台,初建於闍耶跋摩七世,而闍耶跋摩擴建。傳說曾有一位吳哥國王罹患痲瘋病,因其雕像長相怪異且有苔蘚侵蝕,才被稱為「癲王」。癲王台的特色是台前下有座小小的蜿蜒通道,行走其間好似走在狹窄的宮牆大院之間,而其中有些雕刻,雖然雕刻本身並非特別精彩,但此景為吳哥所有遺跡中所僅有。

 

十二生肖塔Suor Prat Towers

面對鬥象台的另一側就是十二生肖塔,塔上雕有不同的動物,與中國的十二生肖類似。這些塔的用途,根據真臘風土記的記載,當時百姓發生爭執時,一人住進一座塔裡,並由對方家屬負責看管,時間一長,犯錯的人就會受到神明的懲罰而生病,以此判斷是非。

 

寶劍塔 Preah Khan 

傳說此處曾放置國王打仗所用的寶劍,是闍耶跋摩七世為紀念父親所建立,裡面放置其父親之骨灰並行供奉,因此也稱作「父廟」,當時這裡也曾是學校及大規模的城市。寶劍塔佔地極大,格局對稱方正,建築呈十字型格局。入口前的遊客中心有張全寺的平面圖,建議先造訪以了解寺內各重要景點的位置。

寺門旁首先印入眼簾的,是雙手抓住Naga尾巴的伽魯達(Garuda)雕像,在寶劍塔中到處可見其身影。柬埔寨原以印度教為國教,到了闍耶跋摩七世時雖改信佛教,但卻尊崇不同教派,因此在寶劍塔留下了印度教與佛教並存的特色。

四側長廊的入口各有十九道門,向寺內走去,門的高度越來越低,人也隨之微彎身驅,表達對在位者的崇敬。中央塔廟原是供奉陀羅尼因陀羅跋摩二世的骨灰壇,目前僅放置一座造於十六世紀的浮屠,內為現任柬埔寨王祖先的骨灰。其周圍牆上有無數小孔,據說當年鑲滿各式各樣的寶石,每當月光從屋頂上鏤空處照射進來時,塔內光彩奪目。

出主殿之後沒有遮蔽的迴廊,就是Hall of dancers,此處都是Apsara的浮雕,呈現寶劍塔另一種不同風格的面貌。Hall of dancers的左側,有一座兩層樓的藏經閣,先走出門在向左迴轉即可到達。這座擁有兩層圓柱的希臘羅馬式建築,是吳哥遺址群中的唯一,建築有兩層卻無樓梯,傳說此處即為供奉寶劍之處。

離開寶劍塔之後千萬別急著走,對面有個觀景台,湖畔景色朦朧而優雅,遠遠勝過皇家浴池。

 

涅盤宮Neak Pean

從道路旁的入口走進去,大約有300公尺距離,兩旁的大池塘前半很清澈,後半則被大量水生植物所掩蔽。這裡可算是古代的醫院,大池中央底座有兩條大蛇盤繞;四週有四個小池子,裡面分別有大象、人、獅子、馬的雕像,水會從雕像嘴巴流出。醫師會依患者的病況將藥放入池子,流出來的聖水即可治病。但幾年前的水災導致此處地基不穩,大半都圍起來了無法靠近,只能靠近第一個水池,看不到巨蛇盤繞,以致此景點的可觀性很低。

 

塔頌將軍廟Ta Som

此寺是闍耶跋摩七世為了紀念戰勝占婆(今越南中南部的古國)的塔頌將軍而建。佔地不大,出入口都有七世國王的微笑佛像,西邊入口整個被大樹包住只露出門楣,為此寺最可觀之景。

 

東梅蓬寺East Mebon

東梅蓬寺是由羅貞陀羅跋摩二世於西元953年完成,當時為了供應王宮與灌溉用水而挖掘East Baray人工湖,並在湖中央興建了一座島廟東梅蓬寺,作為歷代國王祭祀祖先時的祭壇。湖水早已乾涸,只留下東梅蓬寺前的碼頭。

東梅蓬寺的上層平台,四座塔簇擁圍繞著中央象徵須彌山的主塔,也就是宇宙的中心。在印度神話中,大象撐起了宇宙,在此寺的四個角落共有八隻石象。在四個方位各有兩座小磚塔,這些小磚塔表面有許多小洞,是當時為了在紅磚建築上灌入塗料,以固定灰泥雕飾用的,灰泥脫落了才露出這些小洞。中央主塔的東、西、南面門楣各自雕著該方位的守護神,雕工精美。

 

班蒂薩雷寺Banteay Samre

班蒂薩雷寺由蘇利耶跋摩二世建於12世紀末-13世紀初,位於East Baray人工湖的東側,是個遊客較少的景點。若在接近傍晚時分造訪,因為紅色砂岩的色調很美、沒有人跡的寧靜、只留下柱子的迴廊、椅著牆邊盛開的大紅花,不知不覺就拍了許多照片。

據說此寺原來建造時是在寺內蓄著水的,看起來也好像是的,每座建築都高出地面不少,但卻也都有臺階通往地面,就看各人如何解讀了。

 

變身塔Pre Rup

變身塔完成於西元961年,由羅貞陀羅跋摩二世所建,為皇族的火葬場,取其火化變身為神,故稱為變身塔。也有說法指稱此寺是座國廟,並非火化場。

變身塔與東梅蓬寺相似,中央平台同有五座塔樓,中央那一座象徵須彌山,東南塔樓供奉毗濕奴、西南塔樓供奉毗濕奴的神妃Lakshmi,東北塔樓供奉濕婆、西北塔樓供奉濕婆的神妃Uma

變身塔的石階很陡峭,攀爬時手腳並用是很正常的狀況。在平台上向北望去,可見到東梅蓬寺的頂端。西北塔中有供奉一座神像,裡面有個人會招呼你進去拍照,說往上拍照很漂亮(其實每個塔的上方都長一樣),然後趁你拍照時點好香給你拜拜,每人收一美元。如果沒人要進去的話,他就會出來介紹遠方的東梅蓬寺,博得信任後,再把人帶進塔內拍照、點香、收錢。等待夕陽的時刻,目睹了好幾組遊客都是這樣被收了錢,繃著臉出來的。

知名旅遊書Lonely Planet介紹變身塔為賞落日景點,因此許多歐美遊客都會在此等待落日;夕陽景色其實普通,但餘暉映照在塔上的火紅,應該才是觀賞重點。

 

皇家浴池Sras Srang

皇家浴池為人工湖,一說為古時國王的泳池,一說為王族舉行儀式的場所,現在卻成了小朋友裸泳玩水的地方;隔條馬路就是班蒂喀黛寺,兩處都是日本政府負責維修的。此處沒甚麼遊賞價值,但卻是觀賞日出的好地點,而我們在此看到了完美的晚霞;如果在變身塔看完日落後造訪,剛好可接上晚霞。

 

荳蔻寺Prasat Kravan

荳蔻寺建於西元921年,只有5座緊鄰的小塔,繞一圈走完1分鐘不到。少見的紅磚雕刻建築,在陽光照映下,更突顯其艷紅而雅緻。

 

中間的主塔供奉毗濕奴,三面牆上都有精美的大型雕刻,分別是毗濕奴與座騎神鳥Garuda,八隻手臂持法器的毗濕奴,四隻手臂各持著金環、法螺、蓮花、神杵等法器的毗濕奴。左側塔內則有神妃Lakshmi的浮雕,由於塔頂透光,更能顯出其雕刻的立體與層次。此寺雖小,但精美的雕刻與淡紅的純淨,讓人回味再三。

 

塔普倫寺TaProhm

古墓奇兵的電影場景塔普倫寺,建於12世紀至13世紀初,由闍耶跋摩七世為紀念其母親而建,因此也稱作「母廟」。塔普倫寺東西長達一千公尺,南北寬約六百公尺,圍牆內有三重迴廊,寺內曾有高僧、祭司、舞女,同時具廟宇和修院之功能。

塔普倫寺最著名的就是建築被巨樹枝幹盤纏,這些巨樹(Kapok)屬木棉科,其根莖蜿蜒穿植於廟宇樑柱門廊之間,緊密與寺廟建物共生,伴隨舉目可見的崩落石塊堆和斷垣殘壁,處處散發著淒美的浪漫景象,也讓塔普倫寺成為吳哥遺跡中最具特色的景點。整座寺廟的崩壞程度僅次於無法修復的崩密列,目前由印度政府維修中,因此有些部份是無法進入的。

除了建物與樹木共生之外,塔普倫寺還有兩個特色,其一為隱身於枝幹後的女神頭像。一般參觀塔普倫寺的方式,是從右側進入後逆時針繞一圈出來,如果走到寺的後端算一半的話,大約在開始走約1/4處,一個比較暗的室內木棧道上,隱身的女神像就在左側的小天井中。其二是回音塔,如果站在塔裡背靠著牆拍打胸膛,塔內就會發出宏亮的回音,據說是有良心的人拍打才會出回音,反之則無。

 

茶膠寺Takeo

茶膠寺建於西元10世紀末,是一座未完成的寺廟。此寺保留了當初砌建的石塊形式而沒有雕刻,其原因說法不一,一種說法是在建造過程中遭受雷擊,國王認為不祥,於是停止修建;另一種說法則是石塊太堅硬不易雕刻,所以才放棄。

茶膠寺的石塊建築特色大器,表現出與其他吳哥廟宇截然不同的古樸印象。但也因此,石階陡峭難行,比變身塔還難爬,攀爬時還真的會發抖。

 

塔瑪儂寺Thommanon

塔瑪儂寺為蘇利耶跋摩二世建於十二世紀初,是座小型寺廟,只比荳蔻寺大兩倍。不同於飛天舞蹈的Apsara,站姿仙女Devatas浮雕是塔瑪儂寺的參觀重點,其頭飾與服裝都雕刻得極精緻細膩。

 

周薩神廟Chau Say Tevoda

周薩神廟建於十二世紀中,與隔著道路相望的塔瑪儂寺結構相似。主要建築為四座樓門、兩座藏經閣、中央殿堂、通道與神壇,其中西塔門、中央殿堂、東塔門、十字平臺貫穿於軸線上,其他建築對稱分佈在兩側,整體建築以象徵須彌山的中央殿堂為中心,軸線對稱的佈局與主次分明的排列令人印象深刻。

此寺與茶膠寺同樣由中國認養維修的,部份建築細節維修得並不一致,許多門楣上的精美雕刻仍未補上,不知道是不是像茶膠寺一樣,因為修復過程中因為雷擊不祥而放棄?還是因為石頭太硬以21世紀的技術反而無法刻上去?

 

小吳哥Angkor Wat

Angkor Wat實際上是座印度教寺廟,Wat是寺、廟之意,前人誤譯為「窟」,延用至今。為與吳哥王城做一區別,吳哥寺(Angkor Wat)被暱稱為小吳哥,吳哥王城(Angkor Thom)則稱為大吳哥。小吳哥是世上罕見的超大型的宗教遺跡,本身就像是一座城市,寬闊而齊整的護城河更顯得其宏偉,堪稱整個吳哥遺跡群的代表,於199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之列

小吳哥的參觀重點如下:

  1. 結構齊整方正的格局與規模宏大的護城河。
  2. 四大長廊的8面神話史詩浮雕。
  3. 已成為柬埔寨國家象徵的五座塔樓,國旗與錢幣上都有。
  4. 荷花池畔,從五座塔樓後方升起的日出。
  5. 荷花池畔夕陽西下時,金黃色的塔樓與池中倒影。

 

小吳哥有三重結構,穿過護城河進入第一道大門後,迎來左右兩側的大草地及水池,左側的荷花池是欣賞日出與夕照倒影的最佳選擇;第一重迴廊只有簡單的浮雕。穿過草地和水池之後進入第二道大門,第二重迴廊就是8面浮雕所在,即使簡單瀏覽也需要半小時才能走完。進入第二道大門後可見到4座大型浴池,接著就是第三道門了,第三重迴廊同樣只有簡單的浮雕。從第三道門出來是一個大型平台,聳立著5座塔樓的基座。登上塔樓有兩件事情須特別注意,第一是穿著規定,不得戴帽子(脫下來即可),不得穿無袖上衣,短褲不得高過膝蓋,不得穿裙子,如果是穿短褲罩著大絲巾也不行,檢查人員很嚴格。第二是佛誕日不開放上塔樓,去小吳哥之前最好確認一下佛誕日的日期,據我們的司機說,每八天會有一天是佛誕日。

柬埔寨的觀光服務很需要加油,8面浮雕只有其中兩、三面立了英文解說牌。從大門進入的左側是「楞伽之戰」,右側則是「庫魯之戰」,西向的這兩面浮雕為印度兩大神話史詩,接下來逆時針走到南向的兩面,則為蘇利耶跋摩二世國王的軍隊、天堂與地獄,另兩個方向共四面浮雕則都是乳海翻騰與其後善神惡神間的大戰。建議從大門右側的「庫魯之戰」開始看,逆時針繞一圈。以下依序為逆時針方向8面浮雕的主題與簡介: 

  1. 庫魯之戰Battle of Kurukshetra:印度史詩中兩部族間的戰爭故事。
  2. 蘇利耶跋摩二世的軍隊Army of King Suryavarman II:高棉王國極盛時期,蘇利耶跋摩二世壯盛軍容的國力展示。
  3. 閻摩的審判-天堂與地獄Judgement of Yama, and Heavens and Hells描繪印度神話中32地獄37天堂的景象,整座浮雕分上中下三部份,看起來像分別是天堂、人間、地獄,其中下層的地獄浮雕最精采,各種刑罰怵目驚心。
  4. 乳海翻騰Churning of the Ocean of Milk:此為印度教神話中最著名的故事,整個吳哥遺跡中幾乎處處可見。故事的經過,詳見「吳哥不再微笑03-吳哥窟景點必知常識
  5. 毗濕奴戰勝阿修Vishnu's Victory over the asuras:應該是乳海翻騰的後續,沒得到長生不老甘露的阿修羅找毗濕奴算帳。
  6. 黑天戰勝阿修羅Krishna's Victory over the asura Bana:黑天為毗濕奴的化身,與阿修羅大戰。
  7. 善神與阿修羅之戰Battle between gods and asuras:聚焦21位重要的善神與阿修羅的戰爭,每位善神的坐騎都各有特色,很值得仔細欣賞。
  8. 楞伽之戰Battle of Lanka:猴王Sugriva與神猴Hanuman率領猴群協助羅摩王子(Rama,毗濕奴降生),從Lanka城奪回妻子悉多Sita的故事。


四大長廊除了八面浮雕之外,西邊兩端的兩個角落也有極具觀賞性的浮雕故事,可能是印度史詩要描述的事件太多,所以在這兩個角落補述吧,也因為故事性強而短,這兩個角落的浮雕顯得更精采。

因為小吳哥早上會逆光,一般建議下午來比較好拍照,而且夕陽映照在塔樓上的金黃,與荷花池中的五塔倒影,都是傍晚才能擁有的美景。

塔樓的開放時間是早上740到下午5點,剛過5點就會開始趕人下塔樓了,大概可以撐10幾分鐘再下去,但絕對無法撐到太陽下山,所以塔樓上是無法看到日落的,下一層的迴廊就可以,不過,把握夕照的最後時間去荷花池拍照其實景觀更棒。

小吳哥荷花池的日出幾乎是所有遊客必訪,一般大約早上5點從旅館出發就夠了,前一天記得提醒飯店人員幫你提前準備早點,一般住宿都會允許有一天的早餐可以在一大早就外帶,就是因為人人都會去看小吳哥的日出。

荷花池畔的地方很廣,不必擔心沒位置可以看到日出;但如果想搶佔池畔第一排拍倒影,希望鏡頭裡面沒人頭擋著的話,那就必須更早出發才行。觀賞日出的時間會一直持續到將近7點,因為隨著太陽的位置變換,景色都各有不同。另外有兩點要提醒,行程一開始時,可詢問司機或飯店櫃檯接下來幾天的天氣預報,哪一天看到日出的機率高?可以跟司機討論調整行程;另外,看日出要記得帶手電筒,有些司機也會幫忙準備。不過,據我們的司機說,一般可以看到日出的機會並不太高,我猜想大概低於三成,所以,建議當機率夠高時才安排,畢竟早起之後還要走一整天的路,體力能省則省。

 

女皇宮Banteay Srei

班蒂斯蕾(Banteay Srei),一般被稱為女皇宮,位於大吳哥城東北約21公里處。1914年法國人發現此地時,因為建築精巧,又有許多婀娜多姿的仙女雕像,與吳哥其他寺廟大多是高塔相異,猜測應是當時王室女眷居住之地,便取名為女皇宮。其實女皇宮是由大臣Yajnavaraha於西元 967 年建造的,也是唯一非國王興建的寺廟,因此規模較小,風格也相異,以紅色砂岩建築、精緻浮雕及陽光映照下炫耀奪目的玫瑰色氛圍著稱。

女皇宮位於暹粒東北方約20公里處,供奉濕婆。其最著名的雕刻為主塔後方的兩尊Devatas仙女雕像,臉上掛著微笑姿態婀娜,在週圍精細的雕飾中尤顯出眾。

 

崩密列Beng Mealea

吳哥古蹟群中,地處荒僻的崩密列是另外收門票的,一人5美元,在必經之路上可看到一個簡易售票亭。據我們的司機說,此地的治安較有疑慮,落單者仍可能被搶劫,所以他堅持陪著我們進去逛,但實際上遊客頗多,跟著大家一起走應該很安全吧

這座破敗的寺廟,大約於11世紀末開始建造,但似乎未完工就被遺棄,因為毀損太嚴重,所以也沒打算修復;據說宮崎駿的「天空之城,靈感原型就是崩密列。吳哥古蹟群中,塔普倫寺算是塌損最嚴重者,但比起崩密列來就算不了什麼了。幾乎百分之80處於崩塌狀態的崩密列,主要參觀路徑還是有木棧板可行走的,也可以踩著千年遺蹟石塊到處走、攀爬鑽洞探險,極具冒險與叢林氣氛。

附上兩個網路上找到的崩密列路徑圖,紅色路線是參觀寺廟的路徑,在南邊大門右側就可看到一座棧板指引進入,跟著走就是主要參觀路徑。我們則是由司機帶著從北側進入,因為他說這樣人比較少,不過也可能會有安全上的疑慮,因為外圍的樹林小路遊客是真的不多。

崩密列參考圖一:
參考-崩密列地圖01

 

崩密列參考圖二:
參考-崩密列地圖02


 

羅洛士遺址Roluos - 羅蕾寺(Lolei)、巴孔寺(Bakong)、神牛寺(Preah ko)

羅洛士遺址是吳哥古蹟群中年代最久遠的一批,主要景點有羅蕾寺(Lolei)、神牛寺(Preah ko)巴孔寺(Bakong)

羅蕾寺其實已經是廢墟,四座塔樓中有三座都架起了鷹架整修中,另一座則已經塌一大半修不得了。此寺原本是興建在人工湖中央的島上,是耶輸跋摩一世位為其父親因陀羅跋摩一世所建的家廟。

因陀羅跋摩一世於西元9世紀末在羅洛士河畔建都,神牛寺是他所修築的第一座寺廟,也是吳哥古蹟群中最古老的遺址,因為寺內有牛的雕像而有此稱,周圍的護城壕溝長五百公尺,寬四百公尺,格局方正。隔街對面放著六座吳哥古蹟的模型,離開前不妨去看一下。

巴孔寺的結構像一座山,為因陀羅跋摩一世所建的國廟。巴孔寺是羅洛士遺址規模最大的寺廟,共有五層,每一層代表一種神祇,分別是蛇神、鳥神、惡神、惡鬼與眾神的居所,中央主塔則供奉著 Linga


arrow
arrow

    airainjo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