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03-553-小吳哥
小吳哥-灑落主塔上的餘暉

柬埔寨簡史

柬埔寨約有2000年歷史,秦漢時期稱扶南,隋書稱為真臘唐書稱為吉蔑、閣蔑,與Khmer(高棉)同音。元朝稱甘勃智,明史稱甘武者,明朝萬曆後,始音譯柬埔寨。

西元一世紀時,扶南國奉印度教國教,受印度文化影響甚深。西元七世紀中葉,扶南國為北方崛起的真臘所滅,扶南王子流亡爪哇,建立山帝王朝

7世紀中闍耶跋摩一世統治時期是真臘最強盛的時代,勢力直達今日寮國境內和泰國的東北部。高棉人信奉印度教,這一時期開始接受大乘佛教。後來真臘衰落,被爪哇人短暫佔領了一段時間。

9世紀至15世紀出現的吳哥王朝,稱為高棉帝國,至12世紀國勢最盛,版圖包括今日柬埔寨全境,泰國大半疆域,以及寮、越兩國之部份地區。

13世紀,小乘佛教斯里蘭卡傳入,並於14世紀時被奉為國教,逐漸興盛至今。

西元1430年,暹羅入侵柬埔寨,包圍吳哥城七個月,最後攻破吳哥。由於吳哥太近於暹羅,故放棄吳哥,遷都金邊。此後,柬埔寨國勢衰敗,倍受越南侵略,衍生柬、越長年的世仇。

17世紀起,越南逐步侵吞「下柬埔寨」,即今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,柬埔寨失去1/4國土。

1863年,在歐美列強侵略殖民地時期,淪為法國保護國。

1942年,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日軍佔領柬埔寨。戰後,柬埔寨於195311月脫離法國獨立,仍為君權體制,即柬埔寨王國。

1970年,朗諾將軍發動政變,廢止君主制,成立高棉共和國

1971越戰期間,南越軍隊與美軍移防高棉。後來,美國總統尼克森下令在柬埔寨東部布下大量地雷,遺禍至今。

1975年,赤柬攻佔柬埔寨首都金邊,建立民主柬埔寨政權,即日宣佈廢除貨幣,把全國所有城鎮居民驅趕到鄉郊,強迫集體務農,並屠殺所有知識分子。當政的三年八個月期間,赤柬實行極左恐怖統治,全國五分之一以上人口近兩百萬人死於饑荒、勞役、疾病或迫害等原因,是20世紀最血腥暴力的人為災難之一。赤柬又多次入侵越南南部,屠殺柬越邊境居民,試圖從越南手上收復「下柬埔寨」。

197812月,越南人民軍進攻柬埔寨,並於19791月攻佔金邊,建立傀儡政權柬埔寨人民共和國。赤柬對自己人民犯下的暴行證據,很快在各地被發現,越南人將所有證據公諸於世。赤柬敗走柬埔寨西北地區,埋下地雷陣,割據一方。

19891月冷戰結束後,越南自柬埔寨撤軍。柬埔寨人民共和國更改國名為柬埔寨國,以獲得更多的國際認同。

1991年,柬埔寨放棄一黨制的政治體制和共產主義。

1993年,柬埔寨獲聯合國援助,舉行全國大選,恢復君主制及國名柬埔寨王國,洪森為實際領導人。

1995年,赤柬爆發內訌,首領波布1997年被逮捕和審判,柬埔寨社會日趨安定。雖然洪森主政下,柬埔寨人權、貧富懸殊及貪污問題惡劣,但近年來的國民經濟、人民生活水平和國際地位均持續進步中。

 

吳哥窟的建立與再發現

西元802年,闍耶跋摩二世建立高棉,他是一位神王。高棉軍隊擁有數百頭戰象,他們逐步征服了周邊大多數地區。

西元1010-1150年,於蘇利耶跋摩一世蘇利耶跋摩二世的統治時期,帝國步入極盛。吳哥王朝的版圖擴張到今日泰國的大半疆域,每代國王都興建自己的國廟。

12世紀初,蘇利耶跋摩二世弒叔君陀羅尼因陀羅跋摩一世奪得王位,並遷都吳哥。因為蘇利耶跋摩二世靠非正統方法獲取王位,為了鞏固威望,於是營造比前任所有國王建造的七百多座廟宇規模更為宏大的廟宇,作為國廟和他自己的將來升天的太廟。為國王加冕的婆羅門主祭司地婆訶羅(Divakara)為國王設計了這座太廟(即吳哥窟、小吳哥寺),供奉毗濕奴,名之為「毗濕奴神殿」。建造時間歷時30年,趕在他升天之時完成。

西元1431年,暹羅真臘國都吳哥,真臘遷都金邊,次年,吳哥窟被高棉人遺棄,森林逐漸覆蓋漫無人煙的吳哥。後來有些高棉人獵戶進入森林打獵,無意中發現宏偉的廟宇,也有一些當地佛教徒在廟旁搭蓋屋寮居住,以便到廟宇中朝拜,但吳哥遺迹多不為世人所知。

16世紀,此寺被稱為「Angkor Wat」;「Angkor」,來自nagara(都城)Wat是高棉語中的「廟」,「Angkor Wat」即「都城廟」。

西元1819年,周達觀《真臘風土記》的法文翻譯本首次在巴黎刊行,此後陸續有歐洲人訪問吳哥。

西元18611月,法國生物學家亨利·穆奧為尋找熱帶動物,無意中在原始森林中發現宏偉驚人的古廟遺迹,1863年在巴黎和倫敦同時發表文圖並茂的法文遊記《暹羅柬埔寨寮國諸王國旅行記》,此遊記激發了法國人和歐洲人對吳哥窟的濃厚興趣。

古蹟群分布在40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,包括高棉王國從9世紀到15世紀歷代都城和寺廟,如吳哥窟、吳哥城、巴戎寺、女王宮等遺蹟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2年將吳哥古蹟列為世界文化遺產。

 

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

元朝滅宋之後,因受地理及氣候所阻,對於占城安南真臘的攻伐並不順利。因此,才遣使說服真臘及鄰近小國歸附。

周達觀為使節團團員之一,西元12962月出發,7月才抵達真臘國都吳哥城。由於要待隔年西南季風起及大湖水漲才能回航,所以在吳哥逗留了1年。他回國後便著《真臘風土記》,詳細記載當地都城王室與風土人情、行程及所取途徑,甚有地理學之紀錄價值,全文約8500字,分為41節。

《元史‧外國傳》中沒有此地之記載,《真臘風土記》可補《元史》的闕佚,也是13世紀元對其交通貿易之重要史料。柬埔寨本身的上古史多只限於傳說,歷史紀錄只能依賴中國史書的記載流傳。

此外,由於當地氣候濕暖,文物易於腐朽,加上戰亂頻仍,國土變遷不定。除出土碑文外,文字記錄甚少,文物亦易於散失。因此,此書提供了其古地理數據,還補正史之不足,也作為其與中國交往的歷史見證。

吳哥城破淪為廢墟之後,幾乎無人知其存在。19世紀初,《真臘風土記》被譯成法文後,使人興起尋找廢墟之念,從而影響不少歐人東來,加速東西文化交流。此書對當地的語言、風俗及貿易記載甚詳,這對兩地的經濟文化交流,實有相當的影響及參考價值。


arrow
arrow

    airainjo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