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hist--
橋牌起源於16世紀初的英國,稱為『惠斯特』(whist),而非『橋牌』(bridge)。簡單的惠斯特直到18世紀中期,才有歡迎(高低)信號的發明。1857年,第一場『複式惠斯特』開打;由於惠斯特最為人詬病的就是運氣成分太重,只要點拿得多就贏得多,而常勝軍總是被說成是運氣好罷了,因而有了這場複式惠斯特的舉行:把常勝軍組成一隊、常敗軍組一隊,對陣結果是常勝軍輕鬆地獲勝。由於複式惠斯特大大減低了運氣成分,使其地位得以提昇,不再只是遊戲而已。
在推展複式惠斯特的進程中,美國輕易地超越了英國,在1880年有私人的複式惠斯特舉行,1882年第一次在俱樂部打複式惠斯特,1883年在費城有俱樂部舉辦了複式惠斯特比賽,而英國則遲至1888年才有正式比賽舉行。

Bridge Whist--
1880年以後在英國出現了bridge whist,也簡稱為bridge(橋牌),不久後傳至法國、美國。橋牌與惠斯特有三個主要不同點:
1. 橋牌有夢家,打牌時夢家要攤牌,這是參考『三人惠斯特』(即三人橋)而來。
2. 發牌者決定王牌花色或無王,也可交由同伴決定。
3. Double和ReDouble的出現。

Auction Bridge & Contract Bridge--
1904年競叫(auction)精神引進之後,橋牌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,稱為Auction bridge,自英國及印度發展後逐漸流行,一直到1925年Harold Vanderbilt 健全了新式橋牌的架構,3年內紐約的俱樂部大都採用了這個架構,並在1928年舉行了Vanderbilt Cup,一直到今天還是美國的四大盃賽之一。隔年,美國競叫橋牌聯盟(the American Auction Bridge league) 決定將Auction字眼拿掉,從此bridge(橋牌)正名,contract(合約)色彩也取代了auction(競叫),成為橋牌的根本,因此橋牌也稱為合約橋牌(contract bridge)至今。

橋壇大事紀—
1920年代:Harold Vanderbilt發明了合約橋牌,健全了現代橋牌的架構。
1930年代:Ely Culbertson於1929年10月創辦了『橋藝世界』雜誌,並為此時期的橋藝領導人物。
1940年代:Goren的計點制將橋牌帶進新的領域,橋牌從此除了叫牌方面的百家爭鳴之外,已經完全成熟。
1950年:該年舉行第一屆的百慕達盃(Bermuda Bowl),1960年舉行第一屆奧林匹亞隊制賽(World Teams Olympiad),1978年起,世界橋藝協會(the World Bridge Federation)重訂國際橋藝賽程,單數年舉行百慕達盃,雙數年則舉行奧林匹亞隊制賽。
1956年:義大利藍隊(Blue Team)成立,展開長達20年戰無不勝的黃金時代,包括連續十年蟬連百慕達盃冠軍。
1970年:達拉斯的資本家Ira Corn於1968年號召好手組成了Aces隊,目的是為了奪回世界冠軍,1970-71年,在藍隊缺席的情況下,Aces拿了兩次百慕達盃冠軍,其主要戰將Bob Hamman / Bobby Wolff,兩人自此共得過20次世界冠軍,尤其Hamman自1985年後,即一直高居世界橋藝協會世界排名第一至今。
1990年:Nickell創立了以他為名的Nickell隊,堪稱90年代的最強橋隊。隊中成員除了Nickell跟他的搭檔Freeman之外,Hamman也是其中的一員,先後與Wolff及Paul Soloway搭檔,另外一個pairs則是Meckstroth與Rodwell,崛起於80年代,並於90年代取代了Hamman成為全球最頂尖的pairs,十年內名列最佳橋手一、二名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irainjoe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